台灣日行性猛禽
(載自 公視"福爾摩沙大地 鳥類世界")
在大自然的體系裡,猛禽是位於食物鏈最高的位置。為了捕捉獵物,經過長時間而演化成具有鷹眼、強而有力的翅膀、鉤狀的嘴及銳利的爪。 眼睛敏銳、飛行快速有利於捕追獵物,而鉤狀的嘴則利於撕裂肉塊:包括了爬蟲類、魚類、小鳥以及小型的哺乳動物。 大多數的猛禽牠們的胸前及腹部羽毛具有縱向或橫向的斑紋,當牠們停棲在樹上時,胸腹部的斑紋及背部羽色會和枝葉非常地搭配相似,形成保護色,以致於在森林底層的爬蟲類如蜥蝪等不容易察覺到,因此往往成為牠們獵取的主要對象。 |
灰面鷲(灰面鵟鷹)
Gray-faced Buzzard Eagle
每年的10月初至10月底,墾丁地區及鵝鑾鼻附近的海邊,時而有大鳥在天空中盤旋,愈飛愈高,最後消失於雲端...
它,就是灰面鷲。 灰面鷲有著鉛灰色的面頰,眉呈白色,喉白色,中央有一黑縱色縱斑,是族群龐大的過境鳥。每年10月自遙遠的北方飛來恆春半島,選擇適合的山谷過夜。在隔天天氣好時就飛往菲律賓、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地渡冬。 它們成群遷徒的景觀,在南台灣的賞鳥界是享有盛名。 |
鳳頭蒼鷹 Crested Goashawk
特徵為頭冠後方有突出一小撮羽飾,這也是其名稱之由來。體形中等,雄鳥42cm,雌鳥48cm,故當雌雄在一塊時,我們可很容易地辨別出雄雌。另外,在猛禽中,大部份的雌鳥都比雄鳥的體積來的大。 鳳頭蒼鷹的築巢、孵蛋、育鶵共須花3個多月的時間,若從孵蛋算起,約2個月幼鳥才會離巢。 在孵蛋過程中,不論日曬雨淋,母鳥總是以尾羽及身體保護著蛋,每日趁早晨及黃昏時才出外覓食。蛋約30天後孵出,鶵鳥白絨絨的,煞是可愛。在第七天後,鶵鳥的羽毛產生了變化,原本的白色參雜了黑色,成為一身的斑駁。 在這段時間裡,餵養食物除了少部份為小型哺乳動物,爬蟲類、小鳥各占一半。由於幼鳥吃的食物種類繁雜,包含了許多過量蛋白質及如骨頭等不易消化的物質,因而常會有又吐又拉的現象,我們稱牠們吐出的食物殘涾為"食繭"。我們可由食繭了解到牠們吃過的食物類別。對於鳥類的保育、研究,"食繭" 提供了重要的訊息。 第三個星期後,鶵鳥斑駁的羽毛轉變為黑褐色,並且活動力增強,時而展翅並練習腳爪抓力,爾後過了10天後變為成鳥。自出生後過了30多天才離巢。 |
黑鳶(俗稱老鷹)
Black Kite --北台灣的大鳥
終年在台灣,常出現於北台灣的基隆港港區,每年的9月至次年2月均在此覓食--抓取海面上的碎屑為食。 |
台灣日行性猛禽共有28種,其中留鳥有10種, 鳳頭蒼鷹 台灣松雀鷹 大冠鷲 為本土特有的3種日行性猛禽。 鳳頭蒼鷹的育鶵數為2隻,也就是一個巢內有2個蛋;台灣松雀鷹的育鶵數為3到4隻;大冠鷲的育鶵數則只有1隻。 牠們通常都將巢築於高而隱秘的濃密樹林中,用枯樹枝圈圍成淺盆狀。 大冠鷲的巢最大,直徑為60-70cm,台灣松雀鷹及鳳頭蒼鷹的巢直徑為30-40cm。 在本土特有亞種的猛禽中,最常見的是大冠鷲。由於大冠鷲的胸腹部羽毛的斑點與 梅花鹿鹿皮的花紋相似,故閩南語稱之為"鹿紋"。 本土日行性猛禽中體形最小的屬台灣松雀鷹,其雄鳥為27cm,與斑鳩同大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