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近體詩的發展

 

壹:唐詩興盛的原因

◆詩歌發展的趨勢

>自漢末建安起近四百年間,五七言古體詩漸漸成熟。

>齊梁時期因音韻學的發展,更促進有平仄與押韻規範的律詩的形成。

 

◆帝王的提倡

 

◆科舉的影響

>唐代以科舉取士,詩是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。

 

◆社會變動

>唐代處於社會關係急劇變動的時期。寫詩幾乎是全民運動,作者來自各個不同的階層,描寫的內容豐富多變,唐詩的內容從描寫少數的貴族生活,擴充到反映多數人的生活,唐詩與人群的距離更接近。

 

◆經濟繁榮

  >唐代國勢隆盛,為詩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。

 

◆思想自由

>唐朝對思想文化採取開明政策,儒、佛、道三教並榮,而且相互促進,不斷更新。

>佛道文化中的瑰奇故事和思維方式,對詩歌素材和詩人的創作構思,甚至詩體形式的改進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>活躍的思想使唐人都能不墨守成規家法,力求創新,從而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高潮。

 

 

貳:唐詩的分期

元朝楊士弘《唐音》將唐詩分為初、盛、中、晚唐四期:

 

時代

時間

代表人物

詩風特色

初唐

高祖-玄宗開元初年(約一百年)

上官儀、沈佺期、宋之問、陳子昂、王勃、楊烔、盧照鄰、駱賓王

前五十年,南朝宮體詩充斥,以「上官體」為代表。後有「四傑」突破舊格局,繼有沈宋確立詩律。末有陳子昂高倡建安風骨,反對六朝華靡詩風,開創唐詩新途。

盛唐

玄宗開元初年-代宗大曆初(約五十年)

王維、孟浩然、岑參、高適、李白、杜甫

李白所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成為盛唐詩歌的主流;另有邊塞詩派、田園詩派共同創造盛唐氣象。安史之亂中杜甫以豐富深切的生活經驗、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懷及藝術才力,揭露反映社會現實,為唐詩寫下偉大的新頁。

中唐

代宗大曆初年-文宗太和九年(約七十年)

劉長卿、柳宗元、韋應物、元稹、白居易、韓愈、賈島、孟郊

詩歌創作數量及詩歌流派之多,為四期之冠。以白居易為主的新樂府運動為主流。中唐現實主義以反映民生疾苦為詩歌的主要內容,以淺顯平易的語言和樂府形式為其藝術特徵。另有韓孟詩派,追求其特顯怪為務;李賀偏向浪漫主義,好想像、多感傷;而劉長卿及韋應物等人則因不滿現狀,紛紛入隱山林;又有「大曆十才子」、柳宗元、劉禹錫等人各有特色,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面。

晚唐

文宗開成元年-昭宣帝天祐三年(約七十年)

杜牧、李商隱、皮日休、陸龜蒙

皮日休、杜荀鶴繼承新樂府運動,以現實主義為創作風格。另外李商隱、杜牧等人以憂國憂民的情懷,寄託於綺麗的詩詞中,形成唯美的色彩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大學國文新編    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